市农业农村局 新农村靓起来 钱袋子鼓起来
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19-10-03 16:2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厦门始终把推动“三农”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岛内外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加快推进,厦门都市现代农业迅速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跨出崭新步伐,乡村振兴全面深入推进——从破败脏乱到美丽家园、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农、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厦门的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1950年,厦门地区农业总产值仅为2303万元,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攀升至47.24亿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走向深入,厦门不断创新推进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2018年厦门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410元,同比增长9.5%,不仅总量多年稳居全省第一位,增长幅度也上升至全省第二,取得了“十三五”以来的最好成绩。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我市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提供了基础。图为市民游客游览翔安香山花海。(资料图/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福建金草集的草之典金线莲落户翔安,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金线莲组培、生产、深加工供应商。(陈立新  摄) 

  农民喜迎丰收时刻。(通讯员 林毓林 摄) 

  市民到同安鑫美园体验休闲农家乐。(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翔安区新店镇大宅社区,红彤彤的火龙果已经挂满树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大丰收。对大宅村民们而言,种植火龙果绝不仅仅是“种瓜得瓜”那么简单,产业正充分向下游延伸,火龙果种植不断融合二产三产,从生产向加工、观光旅游等方向多元化发展。此刻,社区里的特色乡村民宿已经“整装待发”,准备迎接十一黄金周客流高峰——由简单的种植业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是厦门克服耕地资源不足,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走出的新路子。

  企业壮大产业升级 百姓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有效打破农业的功能仅仅是提供农产品的传统思维,转而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加速引导全市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一批大型国企积极入局建设,一改过去厦门休闲农业规模小、项目单一的局面,培育出了大帽山境、顶上乡村、香山乡苑等一批高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2018年,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约650万人次,总收入8.4亿元,同比增长16%。

  在今年7月3日举行的现代农业招商推介暨签约大会上,18个总投资70.2亿元的现代农业项目在现场成功签约,这些项目将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纵观厦门“三农”的发展历程,第一产业早已一改过去“老破小”的面貌,向精致、高效、高科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升级蜕变。目前,全市共有4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32家,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553亿元,同比增长13%。在2019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评选中,厦门市占据6席,数量居全省第一。大项目、大企业的陆续落地、成长、发展,推动厦门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企业壮大、产业升级的最直观结果是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健康、丰富。如今到厦门超市的生鲜柜台逛一逛,“一品一码”蔬菜、水果、食用菌产品随处可见。多年来,厦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始终保持在高水准,市农业农村局还不断加码,推动“一品一码”追溯体系的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有700多家生产主体纳入“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备案管理,共建成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点83个,纳入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管理的产品涵盖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种植业农产品共393种,种植面积3.38万亩,另有胡萝卜、葱、甘蓝等蔬菜出口基地5.02万亩也实现溯源管理,规模以上养殖场和集中屠宰场也全部纳入追溯管理,今年还将力争新增12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点。

  农村改革全面推行 各项工作领跑全省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改革牵涉广、任务重,但是,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单位的厦门却交出了一张优异的成绩单,各项工作进度均领跑全省——早在去年12月,全市318个村(居)及2522个有独立资产的小组就已率先将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数据成功录入全国系统。目前,全市318个村(居)已全部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有经营性资产的村(居)基本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绝大部分村居已成立“三会”(成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治理机构和股份经济合作社。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继续牵头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指导集体经济组织落实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和继承权能,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名册。从结果来看,厦门科学高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对形成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的一次深入探索,对于完善农村治理、保障农民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政府努力,农民也要提振士气,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从强化乡村人才支撑的角度出发,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出钱、出力,帮助厦门农民实现自我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有1800余人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市农业农村局新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22人,扶持13名高校毕业生兴办新型农业主体,按实际销售量给予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市场营销补助。

  【数读农业发展】

  1950年,厦门地区农业总产值仅为2303万元,2018年,这个数字攀升至47.24亿元。

  蔬菜产量从1978年的8.29万吨增加到51.45万吨。

  设施农业 

  截至2018年,全市建成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近200个,规模达3万多亩。胡萝卜、马铃薯等蔬菜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0多个,初步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格局。

  特色农业 

  截至2018年,全市形成特色农业总面积12万多亩、蔬菜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镇6个、千亩以上的专业村40多个,打造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翔安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冬春季胡萝卜出口基地,年种植规模近4万亩,年出口量近8万吨。

  生态农业 

  全市建立绿色防控示范点l1个、示范面积1765亩,秸杆还田3.12万亩、还田率达80%以上。全面完成全市生猪退养及63家保留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升级改造。

  农民收入 

  195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元,生活消费人均59元。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2010年突破10000元,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0元,同期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842元。

  乡村建设 

  实施400多个自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到2018年底共打造出同安区顶村村、军营村、郭山村、白交祠村,翔安区小嶝村、金柄村、马塘村,海沧区洪塘村、青礁村等一批“中国美丽(最美)休闲乡村”。

  城乡公共服务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至930元,大病综合保障额度提高至50万元。放宽低保收入标准,特困人员和低保等慰问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最低1300元。

  【人物原声】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吕参军:

  强化创新引领 突出集群成链 

  吕参军 

  近年来,厦门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市“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新工作机制,聚焦产业兴旺,优化营商环境,全市一盘棋科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当前,全市正着重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努力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来说,市农业农村局对推动“三农”各项工作都有明确计划:

  从近期来看,首先是要继续稳扎稳打推进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标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强化分工协作,重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第二是全力做好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今年7月份,我市召开了现代农业招商推介暨签约大会,一批含金量很高的现代农业项目宣告落地厦门,农业部门目前正在积极做好各项后续跟踪服务工作,争取各个项目的顺利快速推进。除了项目落地,我们也很重视项目招新,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类展会、交易会,目的是争取更多的潜在招商对象。

  第三是加快都市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我们正在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度支持产地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并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同时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建设休闲农业,引导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

  第四是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一方面是让百姓吃得更好,一方面是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效益,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再者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并继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推广农业绿色高效技术,加快绿色高效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的建设。当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也会只严不松,农产品专项治理行动将贯穿全年。

  最后,农村的各项改革将得到进一步深化。首先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们会指导各区制定集体资产股权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实施办法和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的文件,其次是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指导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

  【高光时刻】

  2010年

  ●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人均纯收入达10033元。

  2014年

  ●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同安顶村村和翔安小嶝村获封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2015年

  ●历时8年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老区山区项目顺利完成。

  2017年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60元,突破2万元,比全国提前三年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2018年

  ●确定全市首批20个乡村振兴市级示范村,9个乡村振兴市级重点示范村启动建设。

  ●9月23日,举行第一届厦门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

  2019年

  ●7月3日,全市举办现代农业招商推介暨签约大会,18个总投资70.2亿元的现代农业项目成功签约。

  本版文/本报记者 林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