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读懂厦门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时间:2023-03-23 10:31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决策部署,我市2022年下半年启动厦门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一、土壤普查重要意义 

         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的重要方法,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可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土壤普查是守牢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 

二、普查目标 

        实现对厦门国土三调公布的耕地、园地,与食物生产相关的林地、草地,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等等土壤的“全面体检”,摸清土壤质量家底。 

三、普查内容 

      1.土壤类型校核完善:核实与补充土壤类型,完善土壤发生分类系统,推进典型区土壤系统分类等。 

      2.土壤剖面性状调查:对主要土壤类型的剖面挖掘观测、剖面样本制作、土壤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等。 

      3.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对野外土壤表层样品采集、理化指标分析化验等。 

      4.土壤利用情况调查:重点普查基础设施条件、种植制度等基础信息,肥料、农药等投入品使用情况,土壤培肥改良、秸秆还田等做法和经验。 

      5.土壤质量状况分析:利用普查取得的土壤理化和利用情况等数据,开展土壤质量评价。 

      6.普查成果汇交与应用:开展图件成果、用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的汇总,开展数据成果汇总分析。 

四、普查步骤 

      1.工作底图制作与采样点校核以土壤二普土壤图、地形图、国土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图、最新行政区划图等基础资料,形成采样点校核“一张底图”。 

      2.外业调查采样:根据统一布设的样点和调查任务,按照统一的采样标准,市级统一组织开展外业调查与采样。 

      3.内业测试: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现代化验分析技术为基础,规范进行土壤三普统一的样品制备和测试化验。 

      4.数据库建立:基于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通过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建库机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建设形成集空间、属性、文档、图件、影像等信息于一体的土壤三普数据库。 

      5.质量控制:按照省级抽查复核和专家评估制度,配合开展土壤普查工作底图制作、外业调查采样、样品制备流转、样品检测化验、调查与检测数据和制图精度6个环节的全程质量控制。 

      6.成果汇总:评价分析厦门市近40年来土壤变化趋势及成因,重点分析成土因素、土壤类型和土壤质量等变化,撰写土壤普查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土壤专项报告。 

五、组织实施 

        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方式组织实施,市、分别成立厦门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

六、进度安排 

       2022年启动土壤三普工作,开展前期筹备工作 

       2023年-2024年全面铺开普查

       2025年形成成果汇总、验收、总结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市、区分别成立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统计等部门密切配合。 

       2.技术保障:依托省级专家指导组,开展普查队伍培训和相关技术规范规程讲解。 

       3.经费保障土壤普查经费按预算管理规定,纳入业务主管部门年度预算。 

       4.宣传引导:制定一揽子宣传方案,通过宣传单、横幅、广播、电视、网络自媒体等媒体渠道提高社会知晓度。 

       5.安全保障: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制度,建立并落实普查工作保密责任制,各实施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障各工作环节的生产安全。 

 


供稿: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