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土壤普查?
土壤普查是以全面清查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领导,由专业队伍实施土壤调查、制图,编制汇总土壤资料和成果验收的过程。
简单而言:土壤普查就是用科学的方法为我国土壤把脉体检。
二、为什么要实施土壤普查?
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的重要方法,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和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可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简单而言:农用地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
三、全国土壤普查历史回顾
(一)1958年-1960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简称“土壤一普”)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网站介绍,为了掌握国内耕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我国于1958年-1961年开展土壤一普,根据土壤的农业性质,初步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初步明确了我国的耕地资源有哪些、在哪里。本次土地调查完成了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区划图、土壤养分图、土壤土地,摸清了耕地资源分布与土壤基本性状,为后来的农田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支持。
(二)1975年-1994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简称“土壤二普”)
1975年—1994年我国开展土壤二普,历时整整20年,全国大约8万农业科技人员参与调查工作。其中,1975至1978年形成了“二普”的技术规程,完成了3个县的试点;1979到1984年基本完成土壤二普实操工作;1985到1994年进行成果汇总。
土壤二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从乡镇级开展调查采样,最终汇总到全国。普查范围较土壤一普更广、划定区域更精细,但仍然存在各地标准不统一和技术手段不足的问题,使成果汇总难、时间长。直到2022年,二普的县级资料都未收齐,近几年科技部通过立项的基础性工作项目,努力挽救二普图件等资料成果。
虽然土壤二普工作存在遗憾和不足,但仍具有重大成果贡献!通过二普,第一次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基本性状等,建立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编制了《中国土壤》、《中国土种志》、《中国土壤普查技术》、《中国土壤普查数据》等资料和图件,摸清了中低产田的比例、分布,以及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障碍类型,为改革开放后40多年农业综合开发、耕地开垦、中低产田改造、科学施肥、农业区划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三)2022年始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简称“土壤三普”)
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我国正式铺开土壤三普工作,普查对象为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普查内容包括土壤性状普查、土壤类型普查、土壤立地条件普查、土壤利用情况普查、土壤数据库和土壤样品库构建、土壤质量状况分析、普查成果汇总等,预计历时4年,覆盖720多万平方公里,布点360多万个,动员约17万人。
土壤三普充分总结二普的工作经验,于2021年就筹备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从普查方式方面,由国家层面发布工作方案,建立统一的工作平台、技术规程规范、工作底图,统一筛选测试化验专业机构,同时构建统一全程质量控制体系,让普查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从普查对象方面,土壤三普首次将未利用地纳入普查范围,有利于更好地守住我国耕地红线、充分开发利用土地。
距离1975年的土壤二普,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中国农业高速发展,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化肥农药品类繁多,土壤面临长期超负荷利用,肥力降低、土壤退化等诸多问题,我国土壤急需一次全面体检,三普成果将形成土壤专题评价、土壤类型图、土壤属性图以及普查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土壤专项报告等,并建立样品库和普查数据库。土壤三普成果将为未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耕地质量的保护,粮食安全的保障,生态发展的推进等,提供基本的数据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