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背景及重要意义
时间:2023-05-08 10:30

  一、土壤三普工作背景 

  1979年,国务院部署开展全国土壤二普工作,历时5年基本完成主体工作,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肥力、理化性状、生产性能等,建立了我国土壤分类系统,摸清了中国中低产田的比例、分布以及主要障碍类型,为40多年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耕地开垦、科学施肥、农业区划、土壤科学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如今,距离土壤二普已经过去40多年,我国农作物产量不断提升,保障了14亿人的食物的同时,也给耕地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中国土壤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加重。以镉为例,中国土壤中的镉主要来自因燃煤、冶金等原因进入大气的镉的沉降和动物源有机肥。有研究指出,按照中国外源镉进入0-20厘米耕层的速度,大约到2059年,土壤中的镉含量就会高于当前的中国国家标准上限0.3mg/kg。镉在人体内的生物半衰期很长,且肾和肝是其靶器官。2013年我国开始严格管理含锌养殖饲料添加剂的含镉量,目前污染源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土壤的快速酸化。有研究发现,1990-2010年,中国农田土壤pH值平均下降了约0.5个单位,相当于土壤酸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2倍。在自然条件下,土壤pH值每下降1个单位通常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土壤的快速酸化主要是酸雨和农业生产大量化肥投入所导致。土壤酸化会增加作物对有害重金属的吸收,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三)土壤的有机质变化。土壤有机质是耕地地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基于“二普”数据估算的中国农田20世纪80年代20厘米深度有机碳库基本处于每公顷26.6—32.5吨之间。事实上,几十年来随着秸秆还田、免耕少耕技术推广和有机肥施用,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全国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较“二普”时期显著提高。 

  中国土壤急剧的变化,使得原来的数据,渐渐不能完全反映当前土壤的质量实况,一场新的普查亟待开始。耕地之外,园地、草地、林地等,同样在40多年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经历了生态破坏到生态修复的历程,这些,也都是三普所需要查清楚的。 

  二、土壤三普主要目的 

  土壤三普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在土壤二普、国土三调、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业普查、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和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等基础上开展工作。 

  技术应用: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模型模拟技术和现代化验分析技术等为科技支撑。 

  主要任务:以完善土壤分类系统与校核补充土壤类型为基础,以土壤理化性状普查为重点,更新和完善全国土壤基础数据,构建土壤三普数据库和样品库,开展数据整理、审核、分析和成果汇总。 

  实现对全国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等土壤的“全面体检”,查清不同生态条件和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及其退化与障碍状况,摸清特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特征、耕地后备资源土壤质量、典型区域土壤环境等,为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三、土壤三普重大意义 

  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的重要方法,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和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可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一)开展土壤三普是守牢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土壤二普全距今近40年,相关数据已不能全面反映当前农用地土壤质量实况。为进一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国土三调”)已摸清耕地数量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全面摸清耕地土壤质量状况。 

  (二)开展土壤三普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节约水土资源,促进农产品量丰质优,都离不开土壤肥力或土壤健康指标数据作支撑。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指导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良,都需要翔实的土壤特性指标数据作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和精准化,需要土壤大数据作支撑。 

  (三)开展土壤三普是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大量废弃物排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农用地土壤质量,导致农田土壤酸化面积扩大和程度增加,土壤中重金属活性增强和污染加重,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和土传病害加剧,这些危害制约了土壤功能的发挥。为全面掌握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土壤性状,协调发挥土壤的生产、环保、生态等功能,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开展土壤普查。 

  (四)开展土壤三普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需要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水土光热等资源利用率。另外,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化农林牧业生产布局落实落地,因土适种、科学轮作、农牧结合,因地制宜多业发展,实现既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保食物多样,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土壤普查基础数据作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