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XM00120-12-01-2025-019 | 主题分类 | 议案提案 |
发布机构 |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 | 文 号 | 厦农函〔2025〕35号 |
生成日期: | 2025-04-28 | ||
标 题: |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176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 ||
内容概述: |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176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
答复类别:A类
陈和同代表:
《关于加快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第017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您提出的“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精品农文旅乡村旅游线路,构建城乡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等关于加快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激活乡村产业动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和借鉴意义。城乡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与您沟通交流,深入探讨乡村产业升级、农文旅融合、城乡要素流动等关键问题,并会同资源规划、市政园林、文旅等部门合力推动,强化工作措施,实时跟踪进展,及时解决堵点难点,认真做好建议办理工作,提高办理质量。
二、措施与成效
(一)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一是强化产业规划引领。市级总体规划提出加强村庄分类引导,差异化推进村庄发展,强化村庄空间管控,引导村庄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打造乡村旅游聚集区。印发《厦门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引导推动村庄规划及其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出台《厦门市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方案》,强化规划引导,统筹产业布局,农村一二三产业可在园区、城镇开发边界内和农村聚居点外合理布局,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指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合理选址。出台《厦门市国土空间责任规划师管理办法(试行)》,全面部署2025年度驻村责任规划师工作,做到每村一个规划师(团队)。二是推进农业产业链提档升级。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项目,积极培育厦门企业进入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组织农产品直播,拓宽农产品销路。高质量发展全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厦门市智慧农业产业园、厦门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同安台创园,新引进台资企业6家,累计引进台湾优良品种300多个。完成5个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重点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做强种业“芯片”。印发《厦门市加快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12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厦门都市水产种业园区、百利(同安石浔)仔虾繁育产业园建设。新增蝴蝶兰、三角梅等7个国家级植物新品种权,建成厦门进境种质资源隔离检疫基地。全市蔬菜种子和种苗年产值超5亿元,约占全省50%。
(二)高质量发展农文旅产业。一是完善公共服务。编制完成《厦门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完善全市乡村旅游产业要素,积极推进汀溪、新圩、内厝镇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加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制定《厦门市美育村培育工作方案》,整合优质文旅资源,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常态开展乡村文化惠民活动和非遗宣传展示,培育系列化精品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在厦有礼”厦门文旅产品,打造多元文化体验。二是打造乡村品牌。推动创建“金牌旅游村”,从环境、资源等14个方面加大投入和提升,已创建顶村、军营等14个“金牌旅游村”。策划推出乡村游精品线路,推出乐游厦门乡村游系列线路,开通“翔安旅图·乡村游大巴新圩专线”等乡村旅游观光专线,举办“圩日”文旅市集等活动,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开展“跟着图书去旅游”活动,以“文化+旅游+美食”的融合方式,引导市民游客打卡乡村。累计举办“圩日”活动16场,周活动46场,大巴专线共计接待60余班次、接待岛内外游客45万余人次。三是深入开展“引客下乡”。推动香山乡苑文旅综合体、天竺凤凰谷等项目签约。支持乡村民宿发展,培育打造一批特色化、品质化、多元化的优质乡村民宿,发动国企深入参与军营村、大宅社区等乡村旅游重点村居的乡村精品民宿建设。实施“引客下乡”助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支持22个重点村居(之前不是17个吗?)发展乡村农文旅产业,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少于70万人次到乡村开展活动。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将农村道路清扫保洁、生活垃圾转运和农村公厕管养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保洁企业统一实施。不断健全“户分类、镇保收、区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100%无害化处理,农村村容和环境卫生状况优良,助力村容村貌再提升。二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成高浦、杏林、埔中央、金炳等7个村(居)供水设施改造,累计完成供水管线铺设31.79公里,惠及约6000户居民。目前,我市具备条件的村庄已全部接通市政自来水,实现农村与城市市政供水“同网、同价、同质、同服务”。三是推进污水治理一体化。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作,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梯次推进的做法,全市域、全链条、系统化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全市农村1216个村庄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得到治理。印发《厦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运行维护细则》,完善长效管理制度,鼓励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按照资源化回用、因地制宜纳管等方向就近回用或接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能。四是推进农业信息化。支持引导相关企业投入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探索研发,组织专人跟踪指导,适时开展示范推广。指导、推荐4家企业申报国家数字畜牧业(生猪)创新分中心(农芯)、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数字科技赋能鸡蛋产业链解决方案”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畜牧产业大数据管理系统”“数字乡村管理服务平台”首批入选农业农村大数据软件应用系统。“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市/县域农作物品种分类、统计分析”入选数字厦门建设成果。全市新增1家省级、2家市级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
(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挂钩帮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相对薄弱村工作的通知》,巩固深化组团帮扶工作。跟踪各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筹建进度,集美区后溪工业组团通用厂房、同安区祥平西产业园A地块厂房建设2个项目分别获得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065万元和1826万元。二是推动预留发展用地项目进展。鼓励村(社区)利用特色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推进集体股份化合作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指导各区用好集体预留发展用地扶持政策,开展项目补助申报工作。落实月调度制度,跟踪各区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预留发展用地项目114个,其中已建成项目71个,在建项目19个,筹划项目24个。下达市级补助资金2500万元,涉及4个村(社区)3个项目,受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6494人。全市绝大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连接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新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吸纳219家小农户入社;统筹下达资金370万元,支持32家联农带农紧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三、今后推动计划
(一)在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上下功夫见成效。一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壮大高科技种子种苗产业,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业和农业科技服务业,做精特色现代优势种养业,构建“1+2+3”现代乡村全产业体系。二是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梳理乡村产业发展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特色优势,开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打造六个各有侧重又相互串联的乡村产业发展重点片区,构建“六点多片”空间总体布局。全面梳理乡村重点可用发展空间。三是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引育。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招商,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开展分类式、梯进式针对性培育,形成“大龙头”强力拉动、“成长型”骨干支撑、“潜力型”逐步发展格局。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基金,拓展基金招商渠道。组织召开现代农业企业座谈会,用足用好农业信保基金,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四是推动产业项目试点示范。滚动策划生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清单,遴选“资源禀赋优、动工条件足、示范效果好”的项目,全过程跟踪指导,完善用地保障指引。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入库一个”原则,滚动生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清单、建立项目库,以项目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二)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下功夫见成效。一是落实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遴选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打造乡村旅游新品牌。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促进乡村旅游与农业、教育、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打造特色的乡村旅游打卡点和乡村文旅产品,丰富乡村旅游新业态。二是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开展文化惠民文艺演出活动。依托“三下乡”“文化进万家”“文化志愿者下基层”演出等活动载体,将优质文化资源送进乡村。丰富高质量乡村文化活动内容,特别是夜间文化娱乐活动,推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塑造乡村夜间文化生活形态。三是打造城乡旅游品牌。以岛外四区的8个镇为重点,加快建设镇街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标识标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培育创建国家级“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和省级“金牌旅游村”,让乡村旅游拳头品牌多点开花,串点成面、形成旅游目的地集聚效应。四是持续推进“引客下乡”。拟制“引客计划”,按照市场化、产品化、场景化、线路化要求,在“引流”和“承接”上下硬功夫。立足乡村独特资源,“一村一特色”推动重点村居差异化发展,深入挖掘乡村的独特资源,打造5个以上市场化可持续可推广的样板村。五是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文化志愿者到乡村开展非遗互动展演、传统文化宣传等活动,提升村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度与归属感。积极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推动符合申报条件的乡村传统文化项目申报参评非遗项目。
(三)在推进城乡基础对接上下功夫见成效。一是促进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持续完善农村公路配套服务设施,加快串联乡村景区景点、产业节点等高品质公路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市政供水保障能力,推动一批项目策划、生成、实施、通水,推动坂头右干渠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提升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维水平,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深化农村“双千兆”网络建设,推动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投入3亿元,强化农村电网供电保障。二是推进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推动名师名校长开展送培送教下乡。建成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多渠道增加养老供给,兴办养老机构。三是强化精品示范建设。抓好典型示范建设,出台《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继续推动1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12个省级示范镇村和30个市级精品村、10条精品动线及“五个美丽”项目建设。持续改善乡村环境,推动45个试点村房前屋后重点整治提升。四是推动数字农业创新发展。推动智慧农业科技装备供给与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转型需求对接。因地制宜探索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围绕“纵向联建、横向打通、产业覆盖、主体服务”目标,推动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申报政务信息化项目立项建设。
(四)在促进强村共富上下功夫见成效。一是扶持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项目。做好2025年度新扶持项目的评审、推荐工作,按时下达扶持资金,开展调研督促,确保项目顺利推进。鼓励村(社区)利用特色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扶持集体股份化项目。指导各区用好集体预留发展用地扶持政策,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化合作经济项目补助申报工作。跟踪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二是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支持以区为主体,统筹策划建设一批厂房、公寓等,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依托市属或区属国有企业牵头成立项目公司,统一建设和运营管理。指导各区农业农村部门加强与竞争性资金申报工作专班和区财政局沟通对接,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争取资金补助,助力集体经济发展。三是加强合作与联合机制。鼓励农户成立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以家庭农场为主组建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提升合作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指导农民合作社规范执行相关财务制度,健全盈余分配机制,保障合作社社员合法收益。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王伟文
联 系 人:郑建军
联系电话:15860818181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4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