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XM00120-03-01-2024-008 主题分类 农业农村
发布机构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 文 号 厦农〔2024〕155号
生成日期: 2024-07-26
标 题: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发布厦门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2024年度)的通知
内容概述: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发布厦门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2024年度)的通知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发布厦门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2024年度)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7-26 12:47 来源:厦门市农业农村局
字号: 分享:

  各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局机关相关处室、有关直属事业单位:

  根据《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我局开展了2023年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分析,形成了厦门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2024年度),现予发布。

  附件:厦门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2024年度)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厦门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

  (2024年度)

  2023年,厦门市及各区农业农村局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建立健全长期的耕地保护和监测制度,开展年度定位监测点的监测,分析和总结全市的耕地质量状况,现报告如下。

  一、厦门市耕地质量监测情况

  (一)厦门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是闽南、赣南、湘南的东向出海口,位于北东向长乐—诏安深大断裂带与东西向南靖—厦门断裂带交接部位。全市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及滩涂等,全市地貌大致可划分为厦门岛地貌区、厦门市郊地貌区(集美区、海沧区)和同安地貌区(含翔安区)3个地貌区域,其中农业生产以同安地貌区为主,包括部分厦门市郊地貌区。同安区和翔安区地势以西溪溺谷为中心,向内陆呈阶梯状上升,由滩涂→平原→台地→丘陵→山地有规律分布。厦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暖,日照充足,全年近无霜期,适宜种植粮食、蔬菜、瓜果、茶叶等各类作物。全市耕地总面积为23.51万亩(数据来源于厦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各区耕地利用类型面积未平差的更新数据),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赤红壤等,耕地利用类型以水田和水浇地占优势,约占全市耕地面积91.52%,其中水田面积近半。

  (二)监测点建设基本情况

  1.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

  2016年以来,厦门市市、区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明确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部门,建设省级及市级长期定位监测点,逐渐健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扎实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

  2023年厦门市耕地总面积为23.51万亩,共有8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其中省级监测点2个、市级监测点6个。其中同安区设立1个省级点(D168莲花后埔)、3个市级点(TD103汀溪西源、TD104莲花后埔和TD105汀溪褒美);翔安区设立1个省级点(D150新店)、2个市级点(XD101内厝、XD102新圩);集美区设立1个市级点(JD106后溪)。

  2.监测的主要内容

  全市8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根据《NY/T 1119-2019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实施方案》《厦门市耕地质量监测技术方案》要求,开展建点基础监测、年度监测及五年监测内容,主要监测耕地土壤理化性状、环境质量、作物种类、作物产量、施肥量等有关参数。

  3.其他土壤采样数据补充

  2023年,我市结合厦门市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土壤质量监测工作,对全市共80个种植基地土壤进行取土检测,点位遵循全覆盖、稳定性、代表性原则,检测内容包括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进一步为我市耕地质量监测提供数据补充。

  二、耕地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一)耕地土壤肥力状况

  本报告主要分析我市8个监测点田块土壤养分性状数据。根据《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关于印发<全国九大农区及省级耕地质量监测指标分级标准(试行)的通知>》中《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指标分级标准》(表1)、《厦门市耕地土壤酸碱性分级标准》(表2),及各耕地质量监测点检测所得的数据,2023年我市监测样点耕地土壤容重1.2g/cm3,2级(较高),pH6.52,呈中性,1级(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0.28g/kg,呈中等水平,3级(中);全氮含量1.10g/kg,呈中等水平,3级(中);有效磷含量108.11mg/kg,呈高水平,1级(高);土壤速效钾157.91mg/kg,呈高水平,1级(高);缓效钾209.20mg/kg,呈较低水平,4级(较低)。与2022年相比,我市8个耕地监测点土样pH持平,呈中性;有机质平稳微升,全氮微降,有机质和全氮保持中等水平,空间差异较显著;有效磷、速效钾下降较多,仍处于较高以上水平,空间差异显著;缓效钾上升较多,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差异显著。

  表1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指标分级标准

  指标

  单位

  分级标准

  1级(高)

  2级(较高)

  3级(中等)

  4级(较低)

  5级(低)

  土壤容重

  g/cm3

  1.00-1.20

  1.20-1.30

  0.90-1.00

  1.30-1.40

  1.40-1.50

  >1.50,

  ≤0.90

  土壤pH

  ——

  6.0-7.0

  5.5-6.0

  7.0-7.5,

  5.0-5.5

  7.5-8.5,

  4.5-5.0

  ≤4.5,

  8.5

  有机质

  g/kg

  30.0

  25.0-30.0

  15.0-25.0

  10.0-15.0

  ≤10.0

  全氮

  g/kg

  2.00

  1.50-2.00

  1.00-1.50

  0.75-1.00

  ≤0.75

  有效磷

  mg/kg

  40.0

  25.0-40.0

  10.0-25.0

  5.0-10.0

  ≤5.0

  速效钾

  mg/kg

  150

  100-150

  80-100

  50-80

  ≤50

  缓效钾

  mg/kg

  500

  330-500

  220-330

  160-220

  ≤160

  (二)土壤pH现状

  土壤pH(酸碱度)是土壤形成和熟化培肥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受母质、生物、气候以及认为作用等多种因子影响。土壤pH对土壤中养分存在的形态和有效性、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活动等都有很大影响,过高过低均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2023年,我市8个监测点土壤pH值平均为6.52,pH主要集中在3级(pH(5.0-5.5]和(7.0-7.5])的监测点有3个,占37.5%;第二是在2级(pH(5.5-6.0])和4级(pH(7.5-8.5]和(4.5-5.0])的监测点数有3个,占37.5%;第三是在1级(pH(6.0-7.0])区间的监测点有2个,占25%。监测点中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有7个,比2022年新增1个,耕地土壤pH值有提升趋势,可能与有机肥推广施用有关。

  (三)土壤有机质现状

  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和肥力的重要因子,其含量的高低不仅与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关,还是农田土壤用养管理的综合结果和肥力演变的重要标志。2023年,我市8个监测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0.28g/kg,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差异性较显著。分布最多的是中等水平(有机质>15.0-25.0 g/kg),监测点个数有3个,占监测点总数的37.5%;第二是较高水平(有机质25.0-30.0 g/kg)的监测点数有2个,占25%;而高水平(有机质>30.0 g/kg)、较低水平(有机质10.0-15.0 g/kg)和低水平的(有机质≤10.0 g/kg)的监测点分别各有1个,各占12.5%,整体处于中等且不平衡。

  (四)土壤全氮现状

  氮素是植物营养三要素之首。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与植物生长直接相关,其含量水平是评价耕地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2023年,8个监测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10g/kg,处于中等,空间差异性较显著,土壤供氮能力整体中等偏低,较不平衡。土壤全氮含量主要分布于中等水平(全氮1.00-1.50g/kg)和低水平(全氮≤0.75g/kg),监测点数各3个,各占监测点总数的37.5%;土壤全氮含量高水平(全氮>2.00g/kg)及土壤全氮含量较低水平(全氮0.75-1.00g/kg)的监测点各有1个,各占12.5%。

  (五)土壤有效磷现状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土壤中磷素的多少及有效程度对作物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土壤有效磷是当季作物可从土壤中获取的主要磷养分资源。2023年,我市监测点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108.11mg/kg,处于丰富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出现富集累积情况。全市监测点数有6个土壤有效磷含量处高水平(有效磷>40.0mg/kg),占总监测点数的75%;有效磷含量中等水平的(有效磷 10.0-25.0mg/kg)监测点有2个,占25%。

  (六)土壤速效钾现状

  钾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大量营养元素,土壤速效钾能在短期内被作物吸收利用。监测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趋势,对合理利用钾肥资源,提高钾肥施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我市监测点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157.91mg/kg,处于高水平,空间差异显著。速效钾主要分布为高水平(速效钾>150 mg/kg)与中等水平的(速效钾80-100mg/kg)的监测点数各3个,各占监测点总数的37.5%;处于较低水平(速效钾50-80mg/kg)的监测点有2个,占25%;没有处于低水平(速效钾≤50mg/kg)与较高水平(速效钾100-150 mg/kg)的监测点。全市土壤速效钾分布以高、中水平为主,土壤可获取钾养分资源处于丰富水平。

  (七)土壤缓效钾现状

  土壤缓效钾存在于膨胀性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和颗粒边缘上的一部分钾,又称非交换性钾,是评价土壤供钾潜力的指标,也是速效钾的补给来源,因此评价耕地土壤钾素的供应能力,不仅要看土壤速效钾含量,更应该考虑缓效钾贮量。2023年,我市监测点土壤缓效钾含量平均含量209.20mg/kg,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土壤供钾潜力低的(缓效钾≤160mg/kg)监测点3个,占监测点总数的37.5%;土壤供钾潜力较低(缓效钾160-220mg/kg)监测点有2个,占25%;土壤供钾潜力中等(缓效钾220-330mg/kg)、潜力较高(缓效钾330-500mg/kg)、潜力高(缓效钾>500mg/kg)的监测点各有1个,各占12.5%。我市土壤供钾潜力总体处于低且不平衡水平,土壤供钾潜力较差。

  三、2023年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80个点位土壤数据分析

  2023年,厦门市于岛外4个区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土壤质量调查工作,共获得80个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取土检测数据,根据所得的土壤养分状况各化学指标结果2023年我市监测样点耕地土壤pH6.44,呈微酸性,1级(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9.28g/kg,呈中等水平,3级(中);全氮含量1.00g/kg,呈中等水平,3级(中);有效磷含量121.00mg/kg,呈高水平,1级(高);土壤速效钾169.00mg/kg,呈高水平,1级(高);缓效钾235.92mg/kg,呈中等水平,3级(中)。80个土样pH 值总体处于微酸性,与8个监测点呈现的耕地土壤以中性和微酸性占优势相符;缓效钾含量中等与8个监测点含量呈现低且不平衡水平并不矛盾;有机质含量中等,全氮含量中等,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丰富与上述8个监测点氮磷钾养分分析状况大体相符。

  四、建议

  根据全市监测结果分析可知,全市耕地质量主要存在有机质含量不高、土壤钾含量不均衡;土壤有效磷含量丰富,局部地区存在潜在环境风险等问题。因此生产实践中,要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类型开展科学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续增施有机肥,调整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供应,提高化肥利用率,切实保护与提升我市耕地质量。

  (一)精准施肥减量增效,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开展取土化验,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性、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农作物目标产量等因素,制定配方施肥建议,宣传推广低磷配方肥,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工作覆盖率,实现从源头减量、均衡供给、减肥增效。进一步加强商品有机肥、水溶肥、复合微生物肥、生物菌剂、商品有机肥等新型肥料应用,推广滴灌、微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轻简化施肥技术,探索集成肥料新产品,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二)加强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我市地处南亚热带地区,高温的气候条件及较低土壤含水量导致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矿化作用强烈,易导致土壤有机质缺乏。我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水平,应多措并举巩固和增加耕地土壤有机质、有机氮源,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保肥供肥能力,一是落实好商品有机肥补贴政策,加大应用商品有机肥,结合施用农家肥,培肥地力;二是利用合理轮作、套作花生等豆科作物根系固氮功能增加土壤肥力;三是结合秸秆菜梆肥料化还田利用,提升土壤有机养分。

  (三)强化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提升生产服务指导质量

  在持续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日常工作,完善我市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监测质量及评估外,重点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土壤质量的监测,增强监测主体、点位的固定性,保障监测点位数据的延续性及可参照性,对我市各区特色农产品种植地进行针对性监测,为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的监测评价与成果应用,切实为种植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种植主体提供更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