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XM00120-12-01-2025-028 | 主题分类 | 议案提案 |
发布机构 |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 | 文 号 | 厦农函〔2025〕51号 |
生成日期: | 2025-07-03 | ||
标 题: |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18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 ||
内容概述: |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18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
答复类别:A类
陈一鸣委员:
《关于打造文旅IP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提案》(第2025101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农旅IP是城乡发展的“催化剂”,我市积极探索农旅IP建设,激活乡村经济,提升乡村活力。您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对我市推进农文商旅融合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沟通交流意见,认真做好答复办理工作。
二、措施与成效
(一)挖掘农业资源,打造农旅IP
深入挖掘本地自然风光和农业资源,持续开展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如省级美丽休闲乡村同安区上陵村,创新“1+3”合作模式,政府、村集体、企业、村民四方联动,以本地特色产业“水稻”为核心IP,打造“稻香上陵”文旅品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休闲农业+田园体验+农林研学+主题节日”乡村休闲旅游点,推进农文商旅深度融合。此外,各区通过配套策划举办各类乡村特色农文旅推广活动,进一步扩大IP影响力,推动农文商旅发展。如翔安区大宅社区依托本村“一村一品”火龙果,结合“音乐节”元素,每年定期举办“大宅火龙果节”,以浪漫花海、音乐盛宴、星光集市等为卖点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消费。
(二)培育新型业态,延长产业链条
积极整合自然风光、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结合特色农业资源,发掘休闲农业新业态,延伸农文旅产业链。如翔安区黄厝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结合艺术与乡村田园采摘,举办“莓柿欢歌”采摘节,赏画展、品果蔬、逛集市、观表演。此外,黄厝村利用本地窑址文化资源,创新“借地”模式,将闲置古厝改造为工作室、美术馆,吸引30余名陶艺、漆画、雕塑等领域的艺术家入驻,建设鸿渐艺术馆,打造“黄厝艺匠小镇”艺术IP,实现农文商旅融合发展。
(三)开展引客下乡,助推品牌宣传
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开展引客下乡,助推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市委农办专门印发实施了《引客下乡助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厦农办〔2024〕4号)。鼓励引导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辐射带动市民、游客参与,推动会议、研学、培训、疗养、康养、旅居等活动下乡,推动农村面貌提升、农业产业提档、农民收入提高,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良好格局,加快构建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推动方案实施,市农业农村局发布了引客下乡线上村迹图,各区也结合自身乡村资源,不断打造特色IP、优化配套设施。
(四)搭建线上平台,放大品牌效应
积极推进乡村农旅的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IP。市农业农村局打造农文旅品牌IP“厦乡趣”,平台集成全市引客下乡活动资源、客群资源、线路资源和宣传资源,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利用推文、短视频和新闻报道等形式,推广乡村文化资源、介绍各区乡村民俗文化,推动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带动农村居民增收。各区也同步发力,如海沧区东孚街道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天竺山下”东孚乡村旅游官方平台,汇集餐饮、乡村民宿、露营地、农家乐等乡村文旅资源,提供在线预订、旅游线路推荐、活动介绍、导航等一站式服务,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运营人才。受农村教育、医疗、交通等外在条件和农村居民收入等内部因素限制,农村乡土人才、乡村旅游行业带头人等人才返乡和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不足。
2.农业发展空间受限。我市耕地面积小且逐年减少,耕地地块小而散的情况突出,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品牌建设。结合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和精品村的建设,深入挖掘资源特色,在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发展休闲农业产业,持续开展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美丽休闲乡村的创建活动。
二是推进科技赋能。进一步完善“厦乡趣”智慧服务平台,强化资源汇集整理与大数据分析,为产品和线路的动态调整与品牌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构建“数字引流+精准服务+数据反哺”的休闲农业新生态,树立厦门美丽乡村品牌。
三是持续引客下乡。挖掘各区乡村特色资源,设计主题丰富的乡村振兴线路,拓展开发“引客下乡”系列产品,鼓励教培活动,引导群团活动,推动学生研学入乡下乡,引导市民、游客下乡体验,持续助力乡村农文商旅融合发展。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王伟文
联 系 人:吕宏途
联系电话:5727263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3日
(此件主动公开)